電子商務最早產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90年代得到長足發展。電子商務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主要是: 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而網絡營銷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價值觀的變革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等諸多因素,出現并迅速崛起的,網絡營銷發展的最重要條件是:消費者價值觀念的變革。
在今天這樣經濟環境,政府的經濟宏觀調控政策陸續出臺,中小企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新的拐點。結合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發展的歷史,希望通過以上的淺談給所有“個體戶”、中小企業老板以及相關的主管部門一個呼吁。同時,也表達一個觀點,其實,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最缺的不是錢,更多的是一個寬松、公平、充滿活力的營商投資環境;一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沃土。
制造業中小企業面臨的何止是“陣痛”
引用一位官方經濟專家的話:“2008年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宏觀經濟走勢不確定性最強、意見分歧最大、預測難度最高、政策選擇最困難的一年”。
這可不得了,連官方經濟學家都連用了四個“最”,可想而知,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里國里經濟環境的走勢和境地的不妙。
然而比起這幾個相對而言不痛不癢的“最”,無數制造行業里的中小企業品嘗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饑寒交迫、切膚之痛。
國際產業鏈的結構整合之勢已經讓中國制造業遇上了冰冷無情的鐵錘,眾多的小企業、小工廠被鐵錘砸碎,即便國家通過諸多政策解救,也僅僅是攤派少量的救命粥水,因為鍋已經砸了,即便經濟環境好轉,只產不銷的工廠們面臨著持續攀升的成本、極致壓縮的利潤空間的壓力,大家依然沒辦法過上滋潤的好日子。
而現在,出口也困難了,那么我們用優良的原材料制造出來的品質優良的產品是否就真的已經沒有了價值?難道國內就真的沒人喜歡穿上Polo、Hugo boss這些國際品牌質地的衣服?
制造業很被動,制造業里的中小企業更被動。因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只產不銷。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時代,就注定了制造業要被壓價、被牽制。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問題,大家都想做品牌了、想做營銷了、想鋪設營銷渠道了。走到今天才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談何容易?
沒技術、沒足夠龐大的資本、沒人才、沒品牌、沒營銷經驗,想要在競爭積累的傳統市場里分一杯羹,無異于企圖用肉指去戳穿木板。
類比改革開放30年,“網絡個體戶”主導網絡購物市場
今年是2008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30年。回顧開放初期,一個特殊的群體的興盛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那就是個體戶。
30年前,800萬下鄉知青回城,一時之間,到處人滿為患,許多找不到好出路的人就開始從事理發、小吃店、小地攤等的個體小生意。借著政策的推動、靈活的經營和砰然釋放的消費需求,不少個體戶積累了第一桶金,中間還有許多成了款爺和蛻變為今天的“大腕”。
電子商務網站推廣小投入、小本經營、經營靈活、迅速滿足細分消費群體需求,這些個體經營的優勢轉換到今天來看,非常類似于今天C2C電子商務平臺淘寶的市場情形。甚至于哪種產品熱銷、利潤空間一大便有一堆賣家蜂擁跟隨的情況也和當年個體跟風經營的情況雷同。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網店新規。
看過《中國個體戶的滄桑史》一文的朋友應該會了解到,今天中國個體戶群族正在慢慢的走向衰亡,原因在哪里?最大的原因就是營商投資環境惡化,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經營成本的上升。瘋長的場地租金、高昂的稅費,對于個體戶而言,經營情況稍有變動,這兩項成本的上漲就足以吃空小老板自己的人工甚至是本錢。
網絡購物的興起,避開了與傳統商業的競爭,凝聚一個相對較新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電子商務給了那些希望“白手起家”的人們,一個真實的、低成本、低風險的“賺口飯吃”的機會。說到這里,我們需要提的就不僅僅是C2C淘寶了,也包括無數的或者個人、或者家庭、或者中小企業建立的B2C網絡購物平臺。想想我們制造業里寒風中飄搖的中小企業們,如果要切入這個市場,那么個體戶或者小公司小企業之間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從某一個層面上,我們可以把中國的網絡購物市場類比為30年前改革開放初期的情形。網絡購物市場規模還小(07年561億的交易額),但發展迅速(年均80%的增速),此時大企業還未開始對此垂涎,留給“網絡個體戶”和期盼切入營銷服務鏈條的中小企業是一次新的改革開放機會。
注:以淘寶為代表的C2C電子商務,其交易額占據了整個網絡購物交易額的92.3%,所以,在零售電子商務領域,“網絡個體戶”占了絕對主導的地位。而隨著少數“網絡個體戶”完成了初期積累,再加上不少的中小企業進入,B2C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已經該超C2C,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經營熱點。
發展電子商務,中小企業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政府的資金支持
在這個市場和目前的發展階段,因為經營規模以及電子商務的經營成本和風險都相對較小,也就是說,如果個人或者中小企業要做電子商務,資金其實不是最迫切的,那到底什么重要呢?對于政府方面而言,中小企業和網絡個體戶最需要的是三方面,及企業網站的作用:
1、 寬松的政策;
2、 政府的對電子商務消費市場的倡導和鼓勵;
3、 產業扶持;
為什么只提這三點呢?似乎這三點聽起來都很虛。
其實我們想想中國第一代個體戶是怎樣發家的就明白了。
先說第一點: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放水養魚”,相對寬松的政策使得一個新的市場族群迅速發展壯大。如今的電子商務發展可以說也處在萌芽階段,你說現在就收緊嚴管吧,水都還沒填過池底,市場都還沒長大,結果只會扼殺了這批“白手起家”的個人和中小企業。
當然我的意思并非可以放任不管,這里我要說的是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電子商務反而讓交易變得更公平。為何呢?傳統的小商鋪,我們發現,除了靠小老板自律之外,就只能靠職能部門的監管。這樣的管理模式還是挺累人的,而且效率不高。而電子商務交易的透明公開,反而給了一個由市場監管商家的條件和機會。以淘寶為例子,不依賴淘寶或者其他第三方機構認證或肯定、不依賴職能部門的監管或信用機構的評級,買家可以通過賣家的營銷歷史以及買家的反饋與購物體驗來考量賣家,甚至是考察賣方的某一商品是否值得選購。因為電子商務的模式和技術應用,通過市場來監管賣家成為了一個高效的可促進誠信交易的聰明手段。
關于第二點:從更高角度來看,通過電子商務實現交易是否真的能節省了交易成本呢?答案是肯定的。從生產者和營銷者的角度而言,越是扁平的營銷渠道,中間消耗的時間、資源、物流等成本越低。當有一種渠道可以節約交易成本,甚至是社會流通成本的時候,是否應該在政府層面得到提倡?雖然我們知道,是否愿意選擇網絡平臺進行消費,最根本是要看消費者本身的喜好和習慣。但政府的倡導和鼓勵能夠推動這個市場的發展和繁榮。
關于第三點:電子商務的真正發展不是僅僅的買賣產生那么簡單。我們大家熟知的第三方支付,物流,產業整合都是電子商務做大做強的基礎的條件。那就更不用說,雖然許多中小企業的老板想做電子商務,可惜連發郵件都不懂的情況了。產業鏈上各環節的扶持,以政府牽頭的學術界的支援吶喊,電子商務基礎環境的完善,知識的普及與資源整合的推動都是政府層面能做的而且又對電子商務發展幫助極大的工作。